cULtural ANalySis 2005

Tuesday, October 11, 2005

如何做文化研究/分析

我這個題目,其實是想大家認識,做文化分析可以是怎樣的,不管是方法還是分析架構,都可以多種多樣,這裡我不妨把David Guterson與John Fiske的文章給我們的啟示說一下:

首先,從文化研究角度看,研究購物商場的文化,其實是要研究它的意識形態,意識形態我們以前也說過,有許多定義,不同的定義,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,研究分析的方法也不一樣。

Guterson 比較是商場的空間設計著手,他分析了商場如何建構出美國人的日常生活,所以,對他來說,商場其實是一套指引我們日常生活實踐的制度,即所 謂物質性實踐(material practices),而且是從設計者及管理者角度中的制度及規訓(discipline),這是Guterson的分析對象(object of analysis),例如,它鼓勵我們不斷閒逛,忘記外在世界,所以沒有時鐘,沒有窗戶,也不容易找到出口,美國人的閒暇生活離不開這種迷宮。

所以,Guterson以一位觀察者身份,在商場裡觀察了一段時間,寫下了自己的印象及故事,這是一種參與式的觀察(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),再算是一種民族誌的(ethnographic)方法。

至 於John Fiske,雖然這篇短文看不到他的方法,因為他主要引述別人的看法,但是,他的出發點剛好是批評Guterson這一類型分析,他指出,許多人都把商場 看成是消費的聖殿(cathedral of consumption),消費者就是信徒,缺少反思,卻主要是跟從,但是,他認為這個比喻不當,因為沒有教會可以容許有百分之八十的教徒不信教 ("don't buy"),而商場中的閒逛者恰巧是這一類人--不一定會消費的市民。

Fiske把商場看成是游擊戰場,他的分析對象, 雖然也可稱為意識形態,但已不再是設計者及管理者眼中的制度與規訓,而是人與制度/規訓之間角力與商議, 所以,他點出那些無產階級消費者(proletarian consumer)的存在,他們的策略(tactics)與抵制(tenacity),才是他的分析對象,即一個意識形態的過程(ideological process),即所謂強者與弱者的角力。

從中你可以看到,研究方法與理論概念,是緊密結合的。

照片來源:AndiH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